石牌关帝庙戏楼
关帝庙戏楼戏楼为宫殿式建筑,创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五十六年<1714-1717年>,重修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底平面呈“凸”字形,与原关帝庙在一条正南的中轴线上。高约9米,进口面宽12米,舞台口宽6米,深9米,是由12根木柱,2根方形石柱,明间抬梁,两山穿斗式构架托起歇山顶屋面。前后两重两层,底层原是进入关帝庙山门,上层分前台和后室,前台为舞台,后室为化妆间和休息室。楼檐采用繁复精致,形式独特的“人”字形斗拱将飞檐的重力传承到檐柱上,六个 飞檐下面悬挂有风铃。屋面原用黄色琉璃瓦铺盖,用“八”字简沟解决两面歇山屋面的排水,正脊,垂脊,创脊用镂有“如竟”花纹的砖砌成,正脊两端装有兽头“螭吻”,是龙的第九子,平生好吞火,喷水,表示灭火护脊,戗脊下端装有“嘲风”,传说其胆大,好险,能阻止邪恶。其主要作用是脊端用铁钉将脊固定,防止脊下滑,而钉头露在外面易生锈腐朽,装上兽头进行保护,屋脊·角兽合称“五脊六兽”。垂脊,戗脊上排列的走兽,除故宫"太和殿“是十个,表示“十全十美,至高无上外,其它建筑物上都是以奇数排列,如”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用的九个,“坤宁宫”是七个,东西六宫用的五个,其它配殿仅只一个。有很严格的等级制度,用龙·凤·狮子·天马·海马·押鱼·狻猊·獬豸·斗牛·猴等不涂釉面的瓦件,每排三个排列,瓦件称“黑活”,数量三个称“走三"。此时石牌称”石牌市“有县衙驻防可享受县级待遇,因此戏楼上的屋脊可布列三个,也是具有防止屋脊滑动的作用。经风吹日晒,雪打雨淋百年,一直牢牢的屹立在屋脊上,晨种暮鼓,岁月悠悠,屋顶上的脊兽给人无限的遐想·······
舞台两侧各立有方形石柱,上面镌刻有气韵遒劲的楹联“似演麟经善恶收场分衮钺,差怡凤目笙歌振响叶琅璈”,充分表达出演员所扮演的淋漓尽致,乐队配合的珠联璧合,戏楼进口处,有石鼔墩一对,上面镌刻有石牌古镇立体图,从上面可看到古街道是一只凤凰的布局。
古戏楼破损虽严重,但现正在以“修旧如旧”的重修审批之中,很快一座完整的戏楼将会展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