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街老人 发表于 2017-9-24 13:03:09

第一章 古镇石牌商业文化的探讨——古镇石牌商业文化之五:人潮、钱潮

明清以来,本省各处商埠沙洋、岳口至邻省九江、津市都被称为“小汉口”。夫汉口者,人茂物丰之地,商贸繁华,锦秀城池,花花世界也!石牌被称作“小汉口”有何过人之处?前篇叙过本地发达的商贸物流起源于东汉,经过2300多年前的凝聚,规模逐渐发展。至唐宋时,“为汉江中游商埠口岸,米粮贸易颇盛。”说明三国后石牌曾一度衰落,到唐宋时又兴起。单以崇果寺为例,这算是唐朝一重点工程,监修官尉迟恭曾官拜元帅之职,寺庙所用砖瓦由湖南江西调入。若无大量香客,又岂能容下东西方丈数百僧人!

举两个例子,说明石牌人潮来至何处。一据[掇刀自古展雄风]所述:荆门凤凰村二组百岁老人罗即俊年轻时,每年秋后常和村邻赶驴子驮米赶石牌。[而不是到沙洋卖米]。二是我1981年到远安买江北牌汽车时,在县招待所与三个50多岁的花林寺人同居一室,闲谈间他们听出我的石牌口音,就问我认识某大爸否,我一听是家慈,就问他们何以认识?他们说在解放前后那几年,他们赶脚[马帮]常到石牌住我家,驮来糙齐子米卖后再驮回洋火、洋布、洋油纸烟等物。

本篇说石牌的人潮和钱潮。从[历史文化名镇一石牌]所述,“每逢丰收时节,千家万户的粮农肩挑驴驮,卖买粮食客商达3000之众,粮行日成交量30多万斤”。这其中就有很多脚户“马帮”,从远安花林寺,当阳育溪河,荆门盐池子陵等地驮糙米到石牌,再驮回日用商品。所有36家粮行中都备有马屋,供脚夫拴马驴之用,大者可拴百匹,小者拴十几二十匹。从秋收到腊月间,米贩子从四面八方运来糙米,一匹马驮八斗到一石,赶马人肩上还要背一到二斗,可见脚夫之辛苦。远的达200里左右,到石牌都要过夜,就又繁荣了饭馆。不然的话,小小的镇上那能生存这150多家饭店酒楼!每年秋冬时节,街上日日万头攒动,夜夜人喊马嘶,以日购粮300000斤计算从中秋到腊月百日内购粮达3500万斤以上,以马驮200一300斤,驴驮150一200斤算,日均1000多头牲口上街,要驮回多少日用货物,拥堵的人潮,带动各色京广杂货日用匹头店铺也是生意兴隆,日夜无暇。码头上又要多少脚行和船只运来运往!如潮的人流带来了潮水般的利润和钱财。真是商业聚集人群,人群繁荣商业,人潮加钱潮,一荣俱荣!

大摄天下 发表于 2017-9-27 20:20:12

V5大石牌!希望大石牌越来越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一章 古镇石牌商业文化的探讨——古镇石牌商业文化之五:人潮、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