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850|回复: 0

[千年古镇] 拼命守护石牌古镇戏楼 怒骂幸存阳春白雪碑匾

[复制链接]

22

主题

15

回帖

110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10
发表于 2020-10-24 11: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杨彧口述 宋国昌 罗书林整理

【人物简介】杨彧,男,1929年11月出生,1944年参加“青年远征军”,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为第二野战军五兵团十六军军部文工团团员,负责音乐创作和乐器伴奏,1951年和1953先后两次入朝,1955年复员,先后在钟祥一中、二中、文化馆、石牌高中教书,1986年离休。现居住在湖北省钟祥市郢中镇阳春台。

因为在文化馆工作过,我出于对历史文物的认知和感情的一种天生本能,曾经为了保护历经“文革”劫难而幸存下来的历史文物,勇于犯难,义无反顾,不遗余力地呼吁过、抗争过,因此给钟祥保留下了极其宝贵的历史财富:石牌古戏楼和嵌于“阳春亭”亭额上的“阳春白雪”巨大碑匾。

一、拼命守护石牌古镇戏楼

1972年,我结束了六年的“劳改”生活,与县文化馆的韩殿同志一起,被安排到石牌高中任教。

石牌高中的校址,是由一座清代康熙年间建造的关帝庙改建而成的。关帝庙内有一座双层抱厦古戏楼,遍布于戏楼上檐柱窗梁的山水人物、花乌鱼虫的彩绘,使其显得典雅精致、古香古色。由于学校的教师宿舍紧张,我就被校方安排在戏楼里面居住。

这座坐北朝南的戏楼,创建于清代康熙五十三年至五十六年(1714-1717),重修于清代乾隆四十二年(1777),是一座以木结构为主的单檐双层勾连搭歇山顶的古代建筑。戏楼由主楼和抱厦两部分组成,均为单檐歇山顶。主楼覆盖着灰色蝴蝶瓦,正脊、垂脊为绿色琉璃花脊;抱厦覆盖着绿色琉璃瓦,用黃色琉璃瓦剪边,正脊、垂脊、岔脊均为绿色琉璃花脊,各脊上都安装有小走兽三个。主楼和抱厦均分为上下两层,高度几乎相等,与我国其他地方的戏楼主楼高、抱厦低的建筑格制明显不同,使得其建筑形式风格独特。主楼部分的三间为乐队、化妆、卸妆室,抱厦部分是演出舞台,抱厦的屋顶方向都与主楼呈平行状,这在荆钟大地也是独一无二的。

戏楼自“文革”以后,就失去了昔日的辉煌,被一直闲置着,处于废弃状态,里面堆放着不少杂物,杂物上布满灰尘和蜘蛛网。我和韩殿同志都曾是文化系统的干部,有着共同的文化素养和兴趣爱好,能认识历史文物的宝贵。一住进戏楼,我立马发现里面的历史底蕴深厚,不由异常高兴。顾不上安顿行李,我就迫不及待地一边拂去蜘蛛网,一边饶有兴致地四处仔细察看,很快惊喜地发现,在雕梁画栋上,到处刻划着名剧团名演员“到此一游”、“在此演出”的字样,尚可辨认的就有:“嘉庆八年金翠班”、“嘉庆九年湖南常德府武陵县泰瑞班”、 “道光二年六月廿四永泰班”、“道光十二年七月十二洪福班”、“咸丰六年协成班”、“咸丰六年太和班”、“同治六年襄阳康洪兴班”、“光绪四年三月十三日连生班“、“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十三日继泰班”、“光绪三十三年郧南高升班”、“光绪三十四年洪兴班”、“光绪三十四年鸿泰班”等演出留痕,还有一些无演出时间的班名题记。这里还举办过影响很大的“汉调石牌科班”,主办人是太平天国英王部将刘菊辉。尤其是著名汉剧演员王长顺、刘鞠娥的剧团也曾在戏楼里演出过。通过观看这些难得的历史遗迹,我马上意识到:此戏楼颇有来历,承载着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艺术,非同一般,身价不菲,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和保存价值!从而为能住上这座独具特色、魅力四射的名戏楼而欣喜万分。

在石牌高中工作期间,我和韩殿同志不但常来常往,谈天说地,交流思想,共同探讨教学业务,而且还经常在一起切磋、排练文艺节目,有着共同的语言和价值观,遇事能共进退同患难。

1971年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虽然这次会议是否定建国十七年以来的教育战线取得的伟大成就,但还是促使了1972年上级开始重视抓教育。随着学生扩招和教师队伍增加,石牌高中校园里的设施就显得特别紧张。学校为了改变教师的居住条件,计划拆掉戏楼,在原址上建新房。我听说后曾表示了反对意见,但人微言轻,不起任何作用。但当校方组织施工队准备动工拆戏楼时,我就和韩殿同志一起挺身而出,坚决予以阻止,说:“历史上许多名剧团名演员都在这个戏楼里演过戏,历史研究价值很高,不能随便拆!”于是我俩就与校方发生了激烈争执和对抗。对于能否保住古戏楼,我当时虽然心存疑虑,但仍决定拼力一搏,希望在坚决反对中能出现奇迹,于是强硬地表示:“坚决不搬出戏楼!你们若想拆掉戏楼,除非把我从戏楼里强行抬出去或者让我死去!”

由于我和韩殿同志据理力争、以死抗争,毫不让步,学校和施工队也无可奈何,最终没能拆成,使得戏楼在那特殊的环境中有幸保存了下来,当时我为此成功感到很庆幸。如今,石牌戏楼、明显陵、宋玉井、阳春台等历史古迹,已成为钟祥向外展示的一块耀眼的文物保护招牌和开发旅游对外炫耀的资本。

钟祥的“兰台”建造于舜帝、禹王之手,“兰台书院”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历史悠久,名闻遐迩。历史上的楚辞鼻祖屈原及其弟子宋玉都学成于此,更为这里增添浓重的历史底蕴。“兰台书院”前部有座别致的小楼叫“阳春亭,”这些风雅名称皆有来历:当年屈原在辞赋《九歌》、《离骚》、《九章》中喜欢用兰花蕙草自喻;宋玉陪楚襄王三番游览、对问兰台之宫而答《风赋》,而产生了著名古典“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巫山神女”、“大王雄风”的故事。到明朝时钟祥出了嘉靖皇帝,于是文风大振,取“阳春白雪”的雅号在兰台上启建“阳春亭”。嘉靖十年又在亭后建起“兰台书院,”是府、县学署的训导署,又是府、县秀才“三八”会文的“黉门馆”,从中培育出了大批科举人才。康熙十一年(1672),郢客毛会建书“阳春白雪”四个盈尺大字,郡博叶莲刻巨大碑匾嵌于“阳春亭”亭额,使其成为难得的历史瑰宝。

“阳春亭”位于钟祥县一中大门内不远处一个石砌陡岸的高台之上,陡岸中部斜凿道路,巨石铺就阶梯,人们拾级而上,可步入钟祥一中的阔大校园之内。

1974年暑假,县教育局在钟祥一中举行语文“公开课”观摩活动,全体教师在宾馆集中后,步行从钟祥一中大门进去。一进大门,我举目上望,蓦地发现“阳春亭”不见了,心中一凉,感到不可思议。当众人沿着台阶缓缓拾级而上时,我惊见“阳春亭”亭额上嵌的“阳春白雪”巨大碑匾,竟然铺在第三级台阶上当垫脚石,顿感痛心疾首,一股热血直往脑门上涌,心情激动地大骂一通以后,又高声嚷嚷道:“真是败家子,如此珍贵的历史文物,钟祥的无价之宝,怎能当作垫脚石呢?堂堂的钟祥最高学府,怎么连这一点文物保护意识都没有?真是荒唐之极!”在周围施工的工人及前后行走的老师,见我突然如此之大的火气,均感到莫名其妙,一齐围拢过来观看。当明白事情原由之后,大家议论纷纷,有的对此不以为然,有的摇头叹息,有的则愤愤不平。我立即找到门卫去质问,门卫说这是领导的事,老百姓管不了,但可以向领导反映。我发泄一通之后,情绪稍微缓和,冷静下来一想:“自己一介平民百姓,还曾是‘改造对象’,管这闲事干什么?一旦有人借机再来整自己,岂非是自惹祸端?”如此一想,虽心犹不甘,但不免有些惴惴不安。

事后不久,我到钟祥城关办事,专门进钟祥一中实地查看碑匾的下落。我缓步登上台阶,发现第三级台阶作垫脚石的“阳春白雪”巨大碑匾不见了,于是到门卫询问。值班人员(另一位)回答说:“前一阵子,一位高个子老师为碑匾作垫脚石大吵大闹,影响很大。学校领导不敢马虎,立刻联系了县里文化单位,把碑匾搬到博物馆保存下来了。”听说碑匾已被博物馆收藏保护,我心释然,甚觉欣慰,感到对保护历史文物尽了微薄之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石牌门户网

GMT+8, 2024-4-27 12:28 , Processed in 0.09226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