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971|回复: 0

[播报石牌] 石牌豆腐郎,十载辛劳传豆香

[复制链接]

17

主题

8

回帖

87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87
发表于 2014-2-4 00:4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长江商报消息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湖北,一些不起眼的小行当,却成为一个地方发家致富的共同法宝。当地很多人依靠这一行当安身立命,并在全国乃至全球各地谋生的过程中,将当地富有特色的商业文明一路传承。

每晚12点,武昌千家街菜市场告别了白昼的喧嚣。忙碌一天的菜贩们此时已进入梦乡,只有老曾家的豆腐店还亮着灯,对他来说,新的一天才刚刚开始。泡黄豆、磨豆浆、烧豆浆……接下来将是8个多小时不间断的劳作。凭借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46岁的老曾夫妇在武汉闯荡十年,站稳脚跟。

老曾夫妇来自湖北钟祥市西南边的一个小镇——石牌。这里是全国闻名的“中国豆腐之乡”,诞生了湖北知名的劳务品牌“石牌豆腐郎”。他颇为自豪地说,武汉人餐桌上的豆制品十有八九出自石牌豆腐郎之手。

数据显示,石牌镇人口有8万多,近3万人从事豆制品加工生意,他们分布于中国480多个大中城市,在武汉最为集中。此外,甚至还有人将生意做到了泰国、俄罗斯、韩国、新加坡,石牌豆腐香飘海内外。

亲戚帮带,3个月出师

老曾全名曾召友,今年46岁,石牌镇汉景村村民。他介绍,全村300多户,至少七成家庭的主要劳力在外开豆腐店。

石牌豆腐有名,离不开距今1700多年前的一位名人——关羽。据传,三国时期,关羽经过石牌,见当地不少百姓都患有红眼病。他回荆州后咨询郎中得知,将黄豆制成豆腐食用,可去火。随后,豆腐作坊在石牌流传开来。

“家里老人常说,石牌豆腐豆味浓,一辈子吃不厌。”石牌镇地处江汉平原,汉水流经之地,土地肥沃。石牌盛产黄豆,做出的豆腐细、嫩、白,在当地颇负盛名。千百年来,不论朝代如何更迭,豆腐作坊一直是当地一种商业支点,代代相传。

“都是亲戚带亲戚,手脚麻利的3个月就能出师,然后自己跑菜场,找摊位,另起炉灶。”老曾说,靠着亲戚帮带,一传十,十传百,石牌豆腐郎遍布全国各地。他们村里有的小伙子十来岁就出去当伙计,现在已是身家百万的豆腐老板。

老曾也出自“豆腐之家”,家里几乎所有的亲戚都在外做豆腐生意。直到十年前,身在豆腐之乡的老曾夫妻俩才决定出去闯一闯,“媳妇先出去的,在昆明亲戚的店里学了一年,管吃管住,一个月60多块钱工钱。第二年,我又到武汉另外一家亲戚店里学了3个月,就出来找门店自己做,一直做到现在。”

老曾说,豆腐并不难做,但要做得好吃却大有讲究。挑选豆子很重要,好豆子做出来白嫩,坏豆子做出来颜色黄、不细腻。此外火候大小和石膏多少,需要把握好度。

“做的时间久了,感觉就出来了,闭着眼睛也能做出好吃的豆腐来。”后来老曾在武汉开了豆腐店,也曾带过五六个徒弟,都是石牌老家的人。如今,徒弟们相继在不同的城市开了豆腐店。

年入10万,赚的都是辛苦钱

问其一年能收入多少,老曾说“八万十万没有问题”,但赚的都是辛苦钱,每天至少要站着作业8-10小时;一双手长期在水里浸泡,十指红中泛白;店里一年四季没干过,风湿是常见的职业病……

老曾的第一家门店开在武昌徐东,但因为菜市场拆迁、客流量少等原因,后来又相继转战吴家山、仁寿路、武泰闸等菜市场。那几年,老曾几乎跑遍了武汉所有的大小菜市场,他惊喜地发现,石牌豆腐店几乎占领了武汉豆制品90%的市场,“我越跑越有信心,觉得自己一定能熬出头”。

6年前,老曾夫妇把所有家当挪到武昌千家街菜市场,不到14平方米的豆腐店一直开到现在。豆腐店里,作坊和摊点连在一起。作业所需的设备加起来不超过两万元,早在几年前已经赚回来了。如今靠卖豆制品,每日可销售一千多块,净得300左右,一月净利润近万元,一年下来赚得10万元不成问题。

磨豆腐工序繁琐,老曾必须夜里赶工,马不停蹄地完成七八道工序,制作出豆腐、千张、素鸡、豆干子等五六样豆制品,以确保老婆5点接班时,把热气腾腾的“作品”摆上摊位。

7点左右,天大亮。顾客纷至沓来,老婆麻利地打包、称重、收钱,一脸和气。此时的老曾已经来了睡意,他收拾好东西,朝200米外的出租屋里走去。一年365天,两人只有春节能休息四五天。

石牌豆腐香,生意做不完

老曾家的豆制品以零售为主,每天来光顾的九成是回头客,他们大都住在菜市场附近,6年间,早与老曾夫妇混成熟人。

6年前,夫妻俩来这里“扎根”时,市场里已经有四五家豆腐摊。“那几家豆腐摊老板来自不同地方,有监利的、天门的、河南的,唯独没有我们石牌的,我二话没说就盘下了临路的店面。”

开张以后,老曾把豆腐作坊搬到店里,店前摆摊,店后作业,“打开作坊做生意,干不干净顾客都看在眼里。”公开制作并贩卖豆制品的经营模式,赢得不少回头客。

“豆子里不掺假,顾客吃一次还回来买第二次;斤两上不搞鬼,街坊们信任,生意才能做长久。”不到两年时间,市场里的那几家豆腐店相继关门,老曾家的豆腐店却供不应求。

2008年,菜市场里新增了一家豆腐摊,老曾一打听原来是石牌老乡开的。虽是同行,两家却相处甚好,记者采访时,这位老乡正好来老曾家店铺补货,“我缺货了去他那里拿,他缺了到我这儿拿,出门在外,老乡彼此有个照应多好。”

目前,千家街菜市场只有他们两家豆腐摊,老曾家开了6年,老乡的店开了4年多。老曾家以零售为主,少数几个固定大客户(如政府食堂)也是老乡做不完介绍给他的。“老乡以固定客户为主,带着做些零售。”老曾说,不管哪种贩卖形式,最重要的是抓住顾客的胃,坚持做地道的石牌豆腐,只有顾客好这一口,大伙儿才有做不完的生意。

石牌豆腐郎的兴起

■ 背景

石牌豆腐郎的兴起,起先是自发行为。上世纪80年代初期,石牌镇地少人多,村民生活困难,不得不外出谋生,凭借做豆腐的手艺,在外站住脚,石牌豆腐郎的名声渐响。

据不完全统计,石牌镇在外从事豆制品加工的务工人员,每年可实现劳务收入6亿多元。其中,姚台村是石牌镇的豆腐大村,户均存款40万元以上。而像姚台这样家家户户外出做豆腐的还有蔡台、曾台等14个村。从石牌镇出去做豆腐的老乡,60%以上是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也不在少数。

产业化之“困” 难不倒石牌豆腐郎

说起石牌豆腐郎,武汉豆腐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武汉豆香聚食品有限公司创始人鄢维斌。1998年12月,鄢维斌带着辛苦积累的15万元回到武汉,创办豆腐加工厂,并一直在寻求进入超市的机会。顺利进入中百后,其销售额却并未一路上涨,市场预期同鄢维斌所预估差太多。

鄢维斌在一次例行检查中,碰巧遇到一对中年夫妇在买豆腐。妇女刚准备将包装好的豆腐放进购物车,却被她先生拦下:“这豆腐都没有商标,肯定是个小厂家的,吃了不放心!”妇女犹豫了一下,还是将豆腐放回超市冷藏柜台里。

“没有商标”四个字刺痛了鄢维斌的心,在中百仓储的支持下,2002年,鄢维斌打出品牌“豆香聚”,意思是:“豆腐香四季,回味聚知己。”有了注册商标,鄢维斌在原有加工厂的基础上创办武汉豆香聚豆制品公司。

如今的豆腐产业又遇到新瓶颈,黄豆原料费、人工费分别上涨了20%,而豆腐的零售价格却被严格控制。不断创新的鄢维斌尝试将豆制品深加工,在原有基础之上开发生产豆制休闲食品,包括豆干、豆浆、豆奶等。

产品问题好解决,人员流失却是一个大问题,“集贸市场里一个豆腐摊少说一个月可以赚5000块钱,所以很多学徒学到技术就会脱离工厂自己当老板。”为此,鄢维斌创办中国第一家豆腐培训学校——武汉豆香聚培训学校。学校实行培训直接就业的模式运作,“虽然还是会承担人员流失的风险,但石牌豆腐依然要传下去。”

除此之外,鄢维斌每年会定期组织员工和客户去石牌参观,“我希望让大家走进石牌,同时也让石牌走出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石牌门户网

GMT+8, 2024-4-29 16:30 , Processed in 0.08341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