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763|回复: 0

豆腐能治病,吃豆腐还能变聪明

[复制链接]

18

主题

4

回帖

52

积分

正常用户

积分
52
发表于 2017-7-12 10: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药食同源"指,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药食同源"是说中药与食物是同时起源的。《淮南子·修务训》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可见神农时代药与食不分,无毒者可就,有毒者当避。

网传大明星陈坤为治疗母亲的皮疹、咳嗽、打喷嚏,挑选中医用了“中南海”规格,交了“北京中医药大学”朋友。与之鲜明对照,“中南海”级别的中医大师的处方却非常下里巴人:用本地豆腐煮汤吃3天而已;我忝列“北中医”教授,虽没有和陈坤为友,但可确信,陈坤的“北中医”朋友们必不至于故意“高大”“玄虚”其建议。

如果把中医药比如“豆腐”,那中医人就是做豆腐和用豆腐来烧菜的人。“豆腐”本身有它的脾气特质,中医人需要用最温和恰当的方式适应、运用其脾气特质,平常得很,不太可能浮夸娱乐,也不大容易唯美或者好玩儿,最后是技臻于道的自然、和谐——恰如精致到极致的文思豆腐。

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豆腐“甘、咸,寒,有小毒。原曰性平”。有宽中益气,和脾胃、消胀满,清热解毒,生津润燥等功效。李时珍还说,豆腐这个食物是从汉代淮南王刘安开始,“凡黑豆、黄豆及白豆、泥豆、豌豆、绿豆之类,皆可为之”,多种豆都可以做豆腐。在淮南民间的传说里,豆腐是炼丹的失败品。炼丹就是炼仙丹,是冲着吃了长生、健康去的。豆腐虽然不是成功品——仙丹,但多少会有些仙丹的气息,仙丹的追求吧。客观上,豆腐的核心功效里抓住了一个“中”——中土脾胃,也就是后天之本,通过对脾胃的养护,帮助人维持和达到上上健康的状态,这不也就是“仙”无病无灾的境界吗?

同时,豆腐毕竟是跌落凡尘的失败品,不是仙丹,来不得夸大。尤其是在崇尚中正平实的中医眼里,豆腐的“仙”气必须言之有据,也必须保持阙疑、允许批判。

比如福建医科大学的王丹妮、林清等人做了一个“豆腐”实验,大意是给正常的和衰老模型的实验老鼠吃“豆腐宴”,有的组吃得多,有的组吃得少,结果发现:第一,衰老模型组的老鼠与没吃“豆腐宴”的正常老鼠比,前者明显傻一些;第二,衰老模型组里,吃豆腐多的老鼠与吃得少的老鼠比,前者明显变得聪明了,后者没有明显变聪明。可惜,还没有摸透人吃多少豆腐才能刚刚好变得聪明一些。

在中医药学的传统之中,论药与食的关系是既有同处,亦有异处。但从发展过程来看,远古时代是同源的,后经几千年的发展,药食分化,若再往今后的前景看,也可能返朴归真,以食为药,以食代药。

中国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又称为“医食同源”)理论。这一理论认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一样同样能够防治疾病。在古代原始社会中,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各种食物和药物的性味和功效,认识到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许多药物也可以食用,两者之间很难严格区分。这就是“药食同源”理论的基础,也是食物疗法的基础。

中医药学还有一种中药的概念是:所有的动植物、矿物质等也都是属于中药的范畴,中药是一个非常大的药物概念。凡是中药,都可以食用,只不过是一个用量上的差异而已,也就是说法:毒性作用大的食用量小,而毒性作用小的食用量大。因此严格地说,在中医药中,药物和食物是不分的,是相对而言的:药物也是食物,而食物也是药物;食物的副作用小,而药物的副作用大。这就是“药食同源”的另一种含义。

中药与食物的共同点:可以用来防治疾病。

它们的不同点是:中药的治疗药效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药劲大”,用药正确时,效果突出,而用药不当时,容易出现较明显的副作用;而食物的治疗效果不及中药那样突出和迅速,配食不当,也不至于立刻产生不良的结果。但不可忽视的是,药物虽然作用强但一般不会经常吃,食物虽然作用弱但天天都离不了。我们的日常饮食,除供应必需的营养物质外,还会因食物的性能作用或多或少的对身体平衡和生理功能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这种影响作用就变得非常明显。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并不亚于中药的作用。因此正确合理地调配饮食,坚持下去,会起到药物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石牌门户网

GMT+8, 2024-5-18 12:22 , Processed in 0.08509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