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012|回复: 0

《中国豆腐》读后感(四):大观豆腐

[复制链接]

20

主题

6

回帖

74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74
发表于 2019-4-16 17:39: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观豆腐
《中国豆腐》读后感(四)


  精巧一本《中国豆腐》在手,宛如一方白豆腐掌中托捧,这本林海音主编的《中国豆腐》在豆瓣上发布之时,我已毫无犹豫地点了“想读”。当时,在豆瓣推介《中国豆腐》的文字中,有着这样推荐句: “这是一本综合介绍豆腐的书,除了简单的豆腐菜单外,还包括有关豆腐的散文、考据、谚语、诗歌、传说、专访等,作者更包括中、日、韩、美、德各国人。作家们挖空心思写出他们心中的豆腐,使本书不但有菜单的实用,更具文学意义,是一本有思想、有情感的'中国豆腐'”。此书主编林海音是我少年时代就熟悉的作家,她所著《城南旧事》是我少年时代读过的最温馨之散文回忆录,而吴贻弓导演之同名电影更是我一直留着常看的影片。如今收到了这本雪白的“豆腐块”,看见那条用瘦金体写了“中国豆腐”四个字的中国红封带,抚摸着小开本的书页,体验那一句句如豆腐般清香的文字,忽然有种旧梦重阅的恍然。

  恰如林海音在她首篇《豆腐颂》里则这样写道:"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豆腐,做菜配汤,配荤配素,无不适宜;苦辣酸甜,随心所欲。”是的,豆腐是所有中国人都熟悉的食物,古往今来,无论是名绅高士,还是贩夫走卒,男女老幼,人人皆能就着豆腐说出豆腐的子午卯酉,文人名士们更写出了各种各样的诗词歌赋去感佩它。不知是否有人记得,前些年香港美食家蔡澜曾经在他的书里,以及电视台的节目里,将金庸写在《射雕英雄传》里的名菜“二十四桥明月夜”推介出来,引起了一场美食轰动,这便是一道以名词入菜的豆腐佳肴,曾有一亲密好友前往亲尝,评语为“鲜得来掉舌头”。翻阅林海音主编的这本《中国豆腐》,不免感叹,林海音虽未及将金庸和蔡澜的文字纳入此书,可她主编的《中国豆腐》已经包含了豆腐的前生后世,红尘颠沛,还包括了豆腐的思想和情感。这也算是给“中国”做了一张最直接的小影留照。

  小开本在握,轻捷舒适,边读边思,读到每一分作者的感慨,都会在内心里回应一分同感或同叹,想来其他读者亦应如此,只因但凡身为中国人,或多或少都品尝过豆腐,甚至做过豆腐。豆腐,这原本就是个最能代表中国的符号,就如瓷器,就如丝绸,就如茶,再也没有第二个国度可以当得起它做符号了,虽然现在日本的绢豆腐已经深入了华东地区的各大超市,可豆腐的老祖宗却还是中国,即便它已经在世界各地开枝散叶,落地生根,最终它还是名唤“豆腐”,比如:它在日语里依然写作“豆腐”,发音也接近,读作“トウフ(toufu)”或“ とうふ(toufu)” ,同样,英语里也写成“tofu”,发音则同样接近我们的豆腐。最妙的是,走遍了世界,豆腐,依然是当年朴素的旧模样。诚然如“麻婆豆腐”这样的菜谱已经走遍全世界,并因为当地的饮食习惯而令行游海外的本源食客如同嚼蜡,它的主料本身依然不改那千百年前的旧方,依然是大豆制作,依然是点卤凝结而成。自古以来,中国的家家户户,特别是中国的主妇们,都能做各种各样的豆腐,甚至还有私家秘传的豆腐菜谱,如“豆腐西施”这样的美名,出入诸多的名著,不仅仅限于某个作家的作品了。

  《中国豆腐》的全书共分为:散文豆腐、考据豆腐、家乡豆腐、海外吃豆腐、豆腐菜单,五个部分,皆由台湾的作者完成,竭力囊括以“豆腐”为主题的散文,涉猎古今中外,可惜的是没有大陆的作者,虽以海外作者补充,仍算是一个缺憾,更何况林海音已作古多年,恐怕亦无第三次编撰之可能。这也是本书让我这个读者最为感伤之处。

  掩卷之际,难抑感慨万千,这就是我们的中国豆腐,于此凉秋,悠悠读来,慢慢体会:或雪白的,或烟熏的,或嫩或老,或甜或咸,或香或臭,或冷或热,或冻或烫,可荤可素,可主可配,可入富贵人家,亦为禅道奉食,任由拿捏,随意捯饬,可雕国宴,可佐乡野,可喻丽人,可比清官,历时近两千年,长盛不衰。不知不觉,恍然如见宋徽宗赵佶所著的《大观茶论》,仿佛又读吴氏兄弟所编的《古文观止》,或可以说,《中国豆腐》它已集成为名士和百姓情感的大观豆腐,或曰豆腐观止。辛弃疾有词云:“万事到秋来,皆摇落。” 今秋,《中国豆腐》摇落在我的书桌,令我叹为观止。

  2014年11月24日星期一上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石牌门户网

GMT+8, 2024-5-21 19:14 , Processed in 0.09687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